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述金研究組于2014年4月8日在《分子生態(tài)學》(Molecular Ecology)發(fā)表題為“Sympatric Asian Felid Phylogeography Reveals a Major Indochinese-Sundaic Divergence”的論文,以全新的觀點闡釋了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環(huán)境氣候變化影響下東南亞同域分布貓科動物的生物譜系地理學格局,揭示了亞洲貓科動物演化和遺傳多樣性形成的重要機制。
東南亞包涵了多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也是貓科動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域之一,分布著37種貓科動物中的12種。為了探尋東南亞貓科動物的演化歷史,羅述金課題組及合作者對其中6個物種(豹貓、漁貓、亞洲金貓、云貓、虎和豹)進行了基于線粒體和核基因組分子遺傳標記的群體遺傳學和分子進化研究。結果顯示除了豹以外所有貓科動物均表現(xiàn)出印度支那種群與巽他種群之間顯著的種群遺傳差異。其中豹貓和云貓南北種群的分化時間約為200萬年,均已達到物種水平的分化尺度。該項研究對領域內(nèi)的很多傳統(tǒng)觀點進行了新的詮釋,表明哺乳動物的遷移能力可能比以往認為的低, 盡管海平面下降形成大陸橋,卻并不一定導致遷徙的發(fā)生, 許多種群的隔離早在200萬年前便已形成,并且沒有因為后來冰川期海平面降低而恢復種群交流,而距今7.3萬年前發(fā)生的蘇門答臘多巴超級火山爆發(fā)也可能是影響東南亞物種間和物種內(nèi)多樣性形成和分化的重要因素。該研究成果為研究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的遺傳基礎和物種形成的演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羅述金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張越(已畢業(yè))和研究生苗林參與了該項工作,該項目得到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的經(jīng)費支持。
編輯:安寧
電話:010-62751407 | 招生監(jiān)督電話(紀委辦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學王克楨樓20層 [查看地圖] | 更多聯(lián)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 | 京ICP備05065075號-8